源无止境 创生有道
干细胞疗法:重塑急性缺血性卒中免疫平衡

发布时间:2025-07-16 09:04   浏览次数:7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卒中的70%~80%,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急骤,常在瞬间使人猝不及防,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但这些方法存在时间窗窄、有效率低、易引发出血等并发症等问题,使不少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留下残疾甚至失去生命。

 

近年,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AIS治疗带来了新曙光。

2025年,大连医科大学的陈爽宁教授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Therapy》杂志发表的题为《Umbil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itigate T-cell compartments shift and Th17/Treg imbalanc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via mitochondrial transfer》的研究,更是深入揭示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SCs)在AIS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及独特机制。

 

该研究首先纳入了发病72小时内的AIS患者,采集患者发病当天及第7天的外周血样本,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同时对血浆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AIS发病后,患者T细胞亚群发生了显著变化,初始T细胞向效应T细胞或记忆T细胞转变,其中Th17细胞比例增加,而调节性T细胞(Tregs)比例降低,导致Th17/Treg平衡被打破,这种免疫失衡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炎症,影响疾病恢复。

 

接着,研究人员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并用脂多糖刺激后分别与UMSCs直接共培养或在Transwell系统中进行间接共培养。通过一系列实验检测手段,包括流式细胞术、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荧光等,观察UMSCsT细胞亚群分布、Th细胞分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细胞因子谱以及线粒体功能和活性氧产生等的影响。此外,还对UMSCs的线粒体进行标记,以追踪线粒体在细胞间的转移情况。

 

为验证UMSCs在体内环境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将UMSCs及耗竭线粒体的UMSCs分别移植到缺血卒中模型小鼠体内,通过对小鼠进行行为学评估以及对外周免疫微环境分析,进一步探究UMSCsAIS的治疗效果及机制。

 

研究结果

T细胞亚群的影响:在体外共培养系统中,UMSCs能够使LPS刺激放大后的T细胞亚群差异得到纠正,恢复线粒体功能,逆转T细胞亚群的偏移。在体内实验中,UMSCs治疗可显著改善缺血卒中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外周免疫功能紊乱,而耗竭线粒体的UMSCs则失去了这种治疗效果。

对免疫细胞的作用:MSCs可通过分泌抗炎细胞因子如IL-10等,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等的表达,促进小胶质细胞/大脑巨噬细胞由促炎性的M1型向抗炎性的M2型转化,减少CD8+T细胞比例,增加Tregs细胞比例,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和减轻神经炎症的作用。

其他作用:MSCs还可通过旁分泌作用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促进神经发生、血管生成和轴突生长,为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提供支持

 

尽管仍需解决最佳剂量、给药途径等临床问题,但这项研究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开辟了全新思路。当传统药物在免疫调节领域屡屡受挫时,干细胞疗法犹如一束光,照亮了数千万脑梗患者重获健康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