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无止境 创生有道
临床试验揭示:干细胞疗法点亮失代偿性肝硬化治疗新曙光

发布时间:2025-08-11 09:28   浏览次数:59

2025年7月29日,国际顶尖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在线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为深陷治疗困境的失代偿性肝硬化(DLC)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这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王福生院士领衔的团队完成的I期临床试验,首次系统性地在人体内探索了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DLC的安全剂量、关键作用机制,为寻找肝移植之外的有效疗法迈出了关键一步。

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困境与干细胞潜力

失代偿性肝硬化(DLC)是肝硬化进展的严重阶段。此时,患者不仅面临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还伴随着复杂的免疫失调——表现为一种矛盾状态:全身炎症反应过度活跃的同时,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却显著下降,导致患者极易发生感染,病情迅速恶化。

 

目前,肝移植是唯一能根治DLC的方法。然而,供体肝脏严重短缺、手术风险高以及费用昂贵,使得绝大多数患者难以获得移植机会。据国内研究数据估算,我国现有肝硬化患者约700-800万人,其中处于失代偿期的患者数量达百万级别,治疗需求巨大。

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强大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潜能,被视为治疗DLC的潜在希望。既往研究表明,MSC可能通过平衡免疫反应、促进损伤修复来改善肝硬化症状。然而,MSC治疗DLC的最佳剂量、给药方式以及在人体内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这严重阻碍了其临床应用。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王福生院士团队精心设计了这项剂量递增的I期临床试验。

研究设计系统探索安全剂量

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共纳入24名中位年龄51岁的中重度DLC患者(Child-Pugh评分中位数8.12分),病因主要为乙肝病毒和酒精。

Ia期(单剂量试验):采用“3+3”剂量递增设计。4组患者分别单次输注不同剂量MSC5.0×10⁷至2.0×10⁸细胞)。治疗后密切随访28天,并运用单细胞RNA测序等先进技术分析免疫细胞动态变化。

Ib期(多剂量试验):基于Ia期结果,选取两个剂量组(1.0×10⁸和2.0×10⁸细胞/次),患者每周接受1次输注,共3次,随访至28天,评估多剂量方案的安全可行性。

 

关键发现:安全可控、机制明朗、疗效初显

经过28天的严密监测,该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安全可靠:所有患者(包括单次高剂量和多次给药)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剂量限制性毒性。仅报告少数轻微反应(如短暂皮疹、低热),程度轻且与MSC输注相关性低。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安全基础

机制明朗:研究发现MSC的免疫调节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尤其是2.0×10⁸细胞)效果更显著。研究首次在人体内锁定关键作用靶点:MX1+ 单核细胞。

这类细胞在DLC患者体内异常增多且高度活跃(促炎)。

MSC输注后,尤其在高剂量下,能显著减少MX1+单核细胞数量并抑制其功能活性。

这种有益变化在治疗后第7天达峰,14天后减弱,提示未来需优化给药间隔以维持效果。

 

疗效初显:尽管主要评估安全性,但也观察到积极的临床改善信号,且在高剂量与多剂量组更明显:

肝功能:白蛋白、胆碱酯酶等合成功能指标有提升趋势;Child-PughMELD等关键评分观察到下降趋势。

生活质量:多剂量组患者的慢性肝病问卷(CLDQ)评分显示改善趋势(报告改善率88.9%),提示症状(如疲劳、腹胀)可能缓解。

意义与展望

这项开创性的I期临床试验意义重大首先证实了MSC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在选定剂量方案下的安全性首次在人体内系统阐明了MSC的剂量效应关系,并揭示了其通过抑制过度活跃的MX1+单核细胞来调节免疫的关键作用机制,识别了潜在的疗效生物标志物

 

这些发现如同绘制了一张精准的“治疗导航图”,为未来优化MSC治疗方案(如最佳剂量、频次)和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奠定了科学基石。虽然仍需更大规模试验验证长期疗效和确定最终方案,但对于数百万DLC患者而言,这项研究无疑点亮了一盏充满希望的明灯。

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正加速从实验室的“潜在可能”迈向临床应用的“现实希望”。未来,它有望成为肝移植的有力补充,为终末期肝病患者提供一条更可及、更安全的生命新通道。

 

 

 

 

https://mp.weixin.qq.com/s/6k5y5wMRcsLeGxWuqnGbl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