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无止境 创生有道
干细胞疗法:唐氏综合征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希望之光

发布时间:2025-08-27 08:54   浏览次数:38

唐氏综合征(DS)与阿尔茨海默病(AD)虽是起因不同的疾病,却在大脑病理层面存在显著交集: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遗憾的是,目前尚无能够根本逆转这些病变的治疗方法。面对这一挑战,全球科学家正积极探索新策略,其中干细胞疗法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之一。

 

近日,德国海德堡大学神经解剖学系Osama HamadelseedThomas Skutella团队在国际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上发表权威综述,系统梳理了干细胞疗法在唐氏综合征和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挑战。

 

为何唐氏综合征与阿尔茨海默病常被关联研究?

唐氏综合征是一种由21号染色体三体导致的染色体异常疾病。患者不仅表现出特征性面容、运动和认知障碍,还极易在中年后出现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恰好位于21号染色体上。额外的APP基因拷贝直接加剧了大脑中淀粉样蛋白的异常产生和沉积,形成所谓的“淀粉样蛋白级联反应”。研究显示,40岁以上的唐氏综合征患者几乎都能在大脑中检测到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改变。

阿尔茨海默病则是一种以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遗憾的是,现有药物仅能部分改善症状,对疾病进程的影响十分有限。

 

干细胞:脑科学领域的“新星”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科学家们正尝试利用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NSCs)、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和胚胎干细胞(ESCs,来修复或再生受损的大脑神经网络。

iPSCs(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将患者自身细胞(如皮肤细胞)重编程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状态,再定向诱导分化为多种神经细胞。动物实验表明,移植iPSC来源的细胞有望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

 

NSCs(神经干细胞):具有直接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能力。在小鼠模型中移植NSCs已显示出改善认知功能的潜力。

MSCs(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如骨髓、脂肪),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和抗炎特性,甚至能分泌外泌体影响大脑微环境。实验数据表明,MSCs移植可通过抑制神经炎症、提供神经保护作用,改善模型动物的记忆和学习表现。

 

进展与挑战:从实验室到临床

尽管在动物模型和细胞实验中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如减少淀粉样斑块、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新生等),但干细胞疗法真正应用于临床仍面临多重挑战:

安全性问题:包括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风险、自体细胞(如iPSCs)在重编程和培养过程中的基因不稳定性、以及潜在的成瘤风险。

 

长期疗效:目前观察到的多为短期效果。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在宿主脑内的功能整合度以及能否带来长期稳定的认知改善,仍需充分验证。

标准化:临床试验的设计需要更高的科学严谨性和伦理规范性;治疗方案的标准化(如细胞来源、剂量、递送途径)也亟待解决。

个体差异: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使得针对性的基因修饰和细胞治疗策略更加复杂。

 

未来展望:迈向精准医疗

文献指出,干细胞疗法为唐氏综合征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但距离成为标准化疗法尚需时日。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包括:提升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和与宿主神经网络的整合效率;利用基因编辑等新技术降低潜在风险(如致瘤性);以及开展更多设计严谨、高质量的人体临床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20253月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期刊的Lomecel-B治疗阿尔茨海默病Ⅱa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干细胞输注使轻度AD患者的脑萎缩速率显著减缓达62%,并延缓了认知功能的下降

对于公众而言,干细胞疗法目前仍处于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前沿阶段,但它为攻克包括唐氏综合征和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https://mp.weixin.qq.com/s/UIztGw_pNJTbkl0T9TFwpw

Hamadelseed, O., Skutella, T. Stem cell-base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down syndrom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Stem Cell Res Ther 16, 4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