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无止境 创生有道
世界血栓日丨关注血管健康,干细胞干预血栓疾病

发布时间:2025-10-13 09:16   浏览次数:28

“世界血栓日”由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于2014年设立,定于每年10月13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提出“血栓形成”理论的德国医学家 Rudolf Virchow 教授,旨在提高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认知与防治意识。

 

什么是血栓?

血栓,俗称“血块”,是指血液在血管中异常凝结形成的固态物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保持流动状态,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凝血机制失衡,血液成分可聚集形成血栓,像“塞子”一样阻塞血管。

 

血栓发生在动脉,可能导致相应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发生在静脉,则会影响血液回流,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甚至引发肺栓塞。血栓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血栓形成的原因

人体内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通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平衡被打破,便可能形成血栓。常见诱因包括:

血管内皮损伤:如外伤、手术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完整性受损;

血流缓慢或淤滞:如长期卧床、久坐不动,或血管受压;

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因子异常或抗凝物质缺乏。

这些因素可导致凝血机制亢进或抗凝功能减弱,使机体处于“易栓状态”。

干细胞干预血栓的机制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够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在血栓性疾病的干预中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促进血管再生干细胞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等,修复受损血管内皮,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调节血小板活性干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调节血小板活化过程,抑制其过度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抑制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常伴随炎症反应。干细胞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表型(如调节 M1/M2 平衡)、影响T细胞与B细胞免疫应答,减轻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血栓相关病理进程。

干细胞干预血栓的临床研究案例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流中断导致的神经组织损伤。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旁分泌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减轻脑组织损伤并促进功能恢复。

 

来自美国Ochsner-LSU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在《干细胞》(stem cell)上发表了篇关于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对减轻脑卒中后损伤和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阐述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减轻脑损伤的新机制,该发现为开展卒中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极有前途的干细胞相关策略。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据《Oman Medical Journal》杂志报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促进心肌组织再生。动物实验中,接受干细胞干预的小鼠在多个心功能指标上表现出改善,病理检查也观察到心肌再生迹象。

 

肺栓塞

肺栓塞是由血栓或其他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

有研究显示,利用患者自身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预,可减轻肺血管阻塞程度,并促进血管修复与再生,为肺栓塞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总结

现有临床前及临床数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干预血栓相关疾病方面具有潜力,能够改善组织修复与功能恢复。随着再生医学技术的进步,干细胞疗法有望成为血栓性疾病治疗的新策略,并为更多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745418/

[1]https://rs.yiigle.com/cmaid/1359903

[2]https://mp.weixin.qq.com/s/R20HBbadgWhtuDxR0eOWIw